三木

三木

我没有热爱这里,我只是出生在这个地方。

閱讀《莊子淺說》有感

生活篇#

《庄子浅说》分为三部分,生活篇、生死篇和思想篇,共 18 小节。

在生活篇中,庄子出身貧寒,偏逢小人得志的年代。通過「異鵲」的寓言,告知人們一心一意地謀求他物必然導致物物相殘的後果,俗稱的「螳螂捕蝉,黃雀在後」。庄子他主張順其自然的生活態度,成心謀算他物只會招引別物來謀害自己,唯有泯除心計,才能擺脫這種循環的鬥爭。現在又何嘗不是小人得志,物物相殘的年代,活得都有些警覺了。

在楚王派大夫請庄子出山謀政時,庄子回答道:「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無論達官顯貴,死後的骨頭都毫無意義,寧願活著拖著尾巴在泥巴裡爬。庄子認為人生的意義不在於官位,而在於留下的價值。為了謀官而忘乎所以的人並不少見,能做到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卻少之又少。想必即便庄子謀政,也未必能做到這些,因此他選擇終身不仕。

庄子還有一位摯友 —— 惠子。他們兩人總是站在兩個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但卻能相談甚歡。庄子與情於物,移情同感。強調「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惠子則總是理性的分析事理意義下的實在性。

庄子曰:「鰍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庄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妻子去世的時候,他鼓盆而歌。認為只是萬物為氣,氣變成形,形變成命,現變為死。像春夏秋冬一樣,順應自然之理。相比遵守禮節而作的假哭,庄子其實是更深情的。

為什麼庄子的友人死了他悲傷,而妻子死了他卻鼓盆而歌。惠子的死使得庄子回到了孤獨的處境,世界上少了一個與他情投意合、擁有著深厚友誼的朋友,與他來說是痛苦的。而妻子的離開,庄子也一定是痛苦的,但轉念一想,無非是換了一種形式繼續存在,像《三體:球狀閃電》裡的林雲一樣。

思想篇#

看到「北冥有魚,其名為鯤。」我好像又回到了高中那年,當時我是很抗拒語文課的。學過的很多課文,學的一知半解當時的我哪理解這其中的深意,都是欠的賬啊...

鯤鵬和麻雀#

庄子的理想人物是擁有鯤鵬一樣性格的人。如鯤一般的深蓄厚養,鵬一般的遠舉高飛。這也說明了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個優越的環境和自我準備。哪知十八年的苦讀只是讓我們待在書桌前,等待著機會......

等到鵬飛到南方的時候,卻遭到了麻雀的嘲笑:「何必要飛去這麼遠呢?」視野越高,看到更遠,大鵬的鴻鵠之志是麻雀的小思想所不能及的。

涉世之道#

上學時候講庖丁解牛,技能只要掌握的足夠熟練,發奮學習,就一定能做到最好。但這本書中,講到了一些不一樣的新理解。

1. 順紋解牛。事務雖然複雜,但只要能夠有計劃、找到方法地去做,即可迎刃而解。

2. 遊刃有餘,卻不露鋒芒。主要體現兩點:亂世中,最重要的是心理上的警覺,行為上的收斂。

才智之士,處於亂世務須小心謹慎,不要誇耀自己的才能,才能外露時會招忌於人,這是啟爭之端。

無用之用#

廢物,其實也是社會和他人定義的。多麼不符合「主流」的人和事,也終會有被接受的一天。李斯,在他做秦朝宰相時,真是集富貴功名於一身,可是最後終於在政治鬥爭中垮下來。

理想人物#

這裡提到了五種人,簡單來說分別是:

懷才不遇的憤世之人、仁義忠信的治世之人、談論大功維護君臣的朝廷之人、隱居山林的不諳世事之人、極端追求導引養形的惜命之人。

在上面這五種人的基礎上,庄子又提出了另一種人 —— 天人 / 神人。

無得失之感,錯過時機而不自悔,順利得當而不自得。登高不覺抖,下水不覺濕,入火不覺熱。睡時不做夢,醒時不憂愁。

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鳳毛麟角的少數人,這裡說到的神人也是一個大概的輪廓,是過於理想化的。

抨擊仁義與肯定真知#

束縛人性規範的仁義,一定會被抨擊。講到了大仁不仁,至仁無親。

庄子提到,對於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物,應安於無知。他的反知,反的也是小知。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就會弄得疲困不堪了。

自然無為與自然之美#

道家思想認為「萬法自然」、「無為而治」,道是自然而然的。庄子目擊春秋戰國時代,國事紛亂,弄得國破人亡,都是由於統治階層的繁擾政策所導致。當代社會是與道家思想相違背的,從歷史上看,歷朝都是獨尊儒術,歷史上被孔孟文化影響太久,才最終導致了南宋的滅亡,也正因為南宋的滅亡,才有了元朝,中國史上版圖最大的朝代。

自然之美主要對比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對於自然哲學的看法。內容涉及哲學、歷史,我才疏學淺仍在學習,摘抄書中的兩個段話結束。

英國哲學家羅素曾指出,人永遠沉溺於三種基本的衝突中:一是人與自然的衝突,二是人與他人的衝突,三是人與自身的衝突。西方側重於自然問題,中國側重於社會問題,印度側重於人自身問題。

梁漱溟曾把人類的典型文化分為三種類型,即西方文化、中國文化、印度文化。西方人重視物質生活,中國人重視社會生活,印度人重視精神生活。

不辯之辯與不道之道#

戰國初期的百家爭鳴現在看來是一種好現象,但在庄子看來是「紛然淆亂」地爭辯。雙方互相指責,排除異己,捲入紛爭。引出「勝者未必對,敗者未必錯」的「辯無勝」論。那如何建立一個客觀的標準呢?「道」。

(待補充)

對待與同一#

對待是指對待事物的靈活性與多樣性;同一是指把一切事物看成一個整體,強調了事物的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
總結主要是以下三點:

1. 接納多樣性。
2. 以開放的心態靈活應對。
3. 統一整體。

總結#

這篇文章斷斷續續的寫了好幾天,也不過是把裡面的主旨大意照搬過來,沒加什麼過多個人主觀的東西。年底有些忙碌了,心也日漸浮躁。但往往越著急反而越容易遇人不淑,誤入歧途。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