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篇#
《庄子浅说》分为三部分,生活篇、生死篇和思想篇,共 18 小节。
在生活篇中,庄子出身贫寒,偏逢小人得志的年代。通过 “异鹊” 的寓言,告知人们一心一意地谋求他物必然导致物物相残的后果,俗称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庄子他主张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成心谋算他物只会招引别物来谋害自己,唯有泯除心计,才能摆脱这种循环的斗争。现在又何尝不是小人得志,物物相残的年代,活得都有些警觉了。
在楚王派大夫请庄子出山谋政时,庄子回答道:*“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无论达官显贵,死后的骨头都毫无意义,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庄子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官位,而在于留下的价值。为了谋官而忘乎所以的人并不少见,能做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却少之又少。想必即便庄子谋政,也未必能做到这些,因此他选择终身不仕。
庄子还有一位挚友 —— 惠子。他们两人总是站在两个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但却能相谈甚欢。庄子与情于物,移情同感。强调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惠子则总是理性的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妻子去世的时候,他鼓盆而歌。认为只是万物为气,气变成形,形变成命,现变为死。像春夏秋冬一样,顺应自然之理。相比遵守礼节而作的假哭,庄子其实是更深情的。
为什么庄子的友人死了他悲伤,而妻子死了他却鼓盆而歌。惠子的死使得庄子回到了孤独的处境,世界上少了一个与他情投意合、拥有着深厚友谊的朋友,与他来说是痛苦的。而妻子的离开,庄子也一定是痛苦的,但转念一想,无非是换了一种形式继续存在,像《三体:球状闪电》里的林云一样。
思想篇#
看到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我好像又回到了高中那年,当时我是很抗拒语文课的。学过的很多课文,学的一知半解当时的我哪理解这其中的深意,都是欠的账啊...
鲲鹏和麻雀#
庄子的理想人物是拥有鲲鹏一样性格的人。如鲲一般的深蓄厚养,鹏一般的远举高飞。这也说明了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优越的环境和自我准备。哪知十八年的苦读只是让我们待在书桌前,等待着机会......
等到鹏飞到南方的时候,却遭到了麻雀的嘲笑:“何必要飞去这么远呢?” 视野越高,看到更远,大鹏的鸿鹄之志是麻雀的小思想所不能及的。
涉世之道#
上学时候讲庖丁解牛,技能只要掌握的足够熟练,发奋学习,就一定能做到最好。但这本书中,讲到了一些不一样的新理解。
1. 顺纹解牛。事务虽然复杂,但只要能够有计划、找到方法地去做,即可迎刃而解。
2. 游刃有余,却不露锋芒。主要体现两点:乱世中,最重要的是心理上的警觉,行为上的收敛。
才智之士,处于乱世务须小心谨慎,不要夸耀自己的才能,才能外露时会招忌于人,这是启争之端。
无用之用#
废物,其实也是社会和他人定义的。多么不符合 “主流” 的人和事,也终会有被接受的一天。李斯,在他做秦朝宰相时,真是集富贵功名于一身,可是最后终于在政治斗争中垮下来。
理想人物#
这里提到了五种人,简单来说分别是:
怀才不遇的愤世之人、仁义忠信的治世之人、谈论大功维护君臣的朝廷之人、隐居山林的不谙世事之人、极端追求导引养形的惜命之人。
在上面这五种人的基础上,庄子又提出了另一种人 —— 天人 / 神人。
无得失之感,错过时机而不自悔,顺利得当而不自得。登高不觉抖,下水不觉湿,入火不觉热。睡时不做梦,醒时不忧愁。
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凤毛麟角的少数人,这里说到的神人也是一个大概的轮廓,是过于理想化的。
抨击仁义与肯定真知#
束缚人性规范的仁义,一定会被抨击。讲到了大仁不仁,至仁无亲。
庄子提到,对于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物,应安于无知。他的反知,反的也是小知。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弄得疲困不堪了。
自然无为与自然之美#
道家思想认为 “万法自然”、“无为而治”,道是自然而然的。庄子目击春秋战国时代,国事纷乱,弄得国破人亡,都是由于统治阶层的繁扰政策所导致。当代社会是与道家思想相违背的,从历史上看,历朝都是独尊儒术,历史上被孔孟文化影响太久,才最终导致了南宋的灭亡,也正因为南宋的灭亡,才有了元朝,中国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
自然之美主要对比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对于自然哲学的看法。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我才疏学浅仍在学习,摘抄书中的两个段话结束。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指出,人永远沉溺于三种基本的冲突中:一是人与自然的冲突,二是人与他人的冲突,三是人与自身的冲突。西方侧重于自然问题,中国侧重于社会问题,印度侧重于人自身问题。
梁漱溟曾把人类的典型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即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西方人重视物质生活,中国人重视社会生活,印度人重视精神生活。
不辩之辩与不道之道#
战国初期的百家争鸣现在看来是一种好现象,但在庄子看来是 “纷然淆乱” 地争辩。双方互相指责,排除异己,卷入纷争。引出 “胜者未必对,败者未必错” 的 “辩无胜” 论。那如何建立一个客观的标准呢?“道”。
(待补充)
对待与同一#
对待是指对待事物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同一是指把一切事物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了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总结主要是以下三点:
1. 接纳多样性。
2. 以开放的心态灵活应对。
3. 统一整体。
总结#
这篇文章断断续续的写了好几天,也不过是把里面的主旨大意照搬过来,没加什么过多个人主观的东西。年底有些忙碌了,心也日渐浮躁。但往往越着急反而越容易遇人不淑,误入歧途。